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病虫害防治 > 正文

林木病虫害宣讲 发言稿

发布时间:2025-03-31 18:16编辑:白云鲜花网归类:病虫害防治

一、林木病虫害宣讲 发言稿

为有效控制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和大面积蔓延,肇州县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

“新栽的树苗长势弱、体质差,容易受到病虫害侵害。因此,管理部门要经常观测,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县林业总站病虫害站工程师张秀荷说,再过十几天后,成虫要进入复活期,开始产卵,在这个阶段,要用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喷洒,等进入锈病发生期后,要采用多菌灵等药物进行防治。

今年,肇州县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开展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未来的两个月时间里,4个专业防治队将持续检查巡视今年所有新造林的地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及时发布测报信息,及时指导预防新栽苗木出现各种问题,做到定人、定点、定责任,及时测报、及早防治,确保新栽林木成活率。

据了解,今年肇州县造林任务为10000亩,高标准绿化村屯48个,道路绿化75公里,义务植树60万株,造林成活率力争达到85%以上。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测报工作基础薄弱,经费短缺

目前,各地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已逐渐得到加强,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主要反映在监测网络建设不完善、测报调查技术落后、监测经费不足、人员不稳定、测报数据积累在完整性连续性长期性上有所欠缺,导致经常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无法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防治力量投入不足,机制落后

由于一些基础设施的缺乏、陈旧和老化,造成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运用一些比较传统的防治方法。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林业有害生物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林业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环境建设的投入比仍很不足。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存在着造林是全社会的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业务部门的事的错误观念。此外,加强人员培训,特别是要配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农培训力度,提高防治技能。大量致病菌和害虫的存在造成危害。人工林内致病菌和害虫始终存于森林中,并随着天然林的减少,其数量逐年累计。当病原菌遇到湿度大和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条件时,则病害爆发流行。而虫害在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时,由于树木可提供更加丰富营养,促使害虫繁殖力和保存力提高,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导致虫害发生。

3检疫工作重视不够,力度欠缺

虽然法律法规明确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独立行政执法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给防治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协调带来了困难。比如个别县级松材线虫病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其成员名单中居然没有县森防站,因为该县森防站只是股级单位,而其他相应的独立行政执法部门,如森林公安、林业综合执法局等都是副局级单位。这给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横向和纵向的联络都带来了困扰。

三、如何评价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过一段时间后病虫会产生抗药性,会使以后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难度增大,且会污染环境,最好的办法还是生物防治法,害虫再怎么进化也不会抵抗它们的天敌吧!不过适量使用化学防治法效果也是比较好的,瞬间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病虫也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只要不过量使用就行

四、3000字地理论文!!!关于“自然灾害的防治”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五、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二) 森林病虫害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 本区农业特点 常见害鼠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褐家鼠、小家鼠等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小家鼠、黄鼠等

(四)生物入侵

上一篇:大蒜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下一篇: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