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黄花菜种植需要注意些啥子?
北方黄花菜种植需要注意些啥子?
黄花菜种植要注意的事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合理密植。采用密植可发挥群体优势,增加分蘖、抽薹和花蕾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一般多采用宽窄行栽培,宽行60~75cm,窄行30~45cm,穴距9~15cm,每穴栽2~3株,栽植4.5万~7.5万株/hm2,盛产期达150万~225万株/hm2。
2、适当深栽。黄花菜的根群从短缩茎周围生出,具有1年1层,自下而上发根部位逐年上移的特点,因此适当深栽利于植株成活发旺,适栽深度为10~15cm。植后应浇定根水,秋苗长出前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新苗的生长。
3、中耕培土。黄花菜为肉质根系,需要肥沃疏松的土壤环境条件,才能有利于根群的生长发育,生育期间应根据生长和土壤板结情况,中耕3~4次,第1次在幼苗正出土时进行,第2~4次在抽薹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4、施肥。黄花菜要求施足冬肥(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补施蕾肥。
冬肥(基肥)。应在黄花菜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即秋苗经霜凋萎后或种植时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施优质农家肥3万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
苗肥。苗肥主要用于出苗、长叶,促进叶片早生快发;苗肥宜早不宜迟,应在黄花菜开始萌芽时追施,追施过磷酸钙150kg/hm2、硫酸钾75kg/hm2。
薹肥。黄花菜抽薹期是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时期,此期需肥较多,应在花薹开始抽出时追施,追施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150kg/hm2、硫酸钾75kg/hm2。
蕾肥。蕾肥可防止黄花菜脱肥早衰,提高成蕾率,延长采摘期,增加产量;应在开始采摘后7~10天内,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采摘期每隔7天左右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加0.4%尿素,加1%~2%过磷酸钙(经过滤)水溶液,另加15~20mg/kg九二O于17:00后喷1次,对壮蕾和防止脱蕾有明显效果。
此外,黄花菜种杆后在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也是必须提及的注意的重要问题。
北方能不能种植黄花?种植黄花需要什么样的外在条件?
东北耐寒黄花菜经过东北红豆杉苗木繁育基地将近十年的精心选育,适合东北地区生长发育的耐寒黄花菜品种目前有:金针Ⅰ,金针Ⅱ,金针Ⅲ。
金针X系列黄花菜品种,以耐寒性为突出特点,产量稳定,分蘖迅速,环境适应性好,土壤适应性强。花蕾硕大,鲜菜颜色黄绿,干菜颜色金黄。深受广大种植户的青睐。
金针黄花菜具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一般8—10年可翻耕倒栽,可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花蕾即可药用还可食用,黄花菜植株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绿化植物。
一、生物特性
金针系列耐寒黄花菜品种,花莲高挺,抗倒伏,丰产期每个莲挺能接花蕾40---60个。每个花蕾长度能达到10—14公分。丰产期【种苗种植5年以后】亩产鲜花2000--2500斤,干菜产量400—500斤。采花时间每日中午以前,或下午3点以后,经过长时间人工诱导,一般把可采摘花蕾的开花时间,集中控制在早上或傍晚进行。早上采摘的花蕾进行加工晾晒,傍晚采摘的花蕾准备进入第二天早上的超市。
二、生长环境
金针系列黄花菜品种,立地条件广泛,即可在农田,池梗,林地,甚至路边,房前屋后都可以种植。根据繁殖经验,土壤湿润黄花菜长势旺盛,有助于种苗成活和分蘖,土壤干燥有利于种苗扩展根系。客户可根据剧情情况综合交叉管理。
黄花菜田间杂草,要及时清楚,并做好松土和保根护墒。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三、栽种季节
东北耐寒品种黄花菜引种季节,一般春季和秋季都可以完成。春季一般在四月下旬---6月上旬,秋季从下霜开始到上冻前都可以进行。
近年来,很多地区不仅看中了黄花菜的经济效益,还特别看重耐寒黄花菜的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耐寒品种黄花菜的繁育成功,对东北地区城市绿化,荒山荒坡绿化,河流堤坝固土防沙,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编辑本段]黄花菜的常见病害 黄花菜炭疽病
发病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花薹。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半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色深褐,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较明晰,有的病斑外围出现黄晕。病斑扩展并连合为条斑,致叶片变灰褐至灰白色干枯。后期病部出现小黑点病征。
发病特征: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属,两菌均以菌丝体及分孢盘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病菌分孢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风雨或小昆虫活动辗转传播侵染致病。温暖潮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过施氮肥、植株生势过旺易发病。低洼潮湿、排水不良或叶螨危害重的地块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叶面肥。适时适度浇灌,注意清沟排渍,提高根系活力。
(3)及早喷药控病。发病前最迟于见病后,喷施70%托布津1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交替施用。
黄花菜褐斑病
褐斑病发病特征:
黄花菜褐斑病或称叶斑病,是黄花菜除炭疽病外多种叶部病害的统称。其症状共同点是:叶斑椭圆形至不定形,长径3~7毫米,宽径1~2毫米或更宽,黄褐色,边缘色深,斑外围常具有黄色晕圈。当叶片病斑密布并连合时,往往使叶片呈褐色焦枯,相当触目。后期斑面视病原的不同而表现霉状物或小黑粒或小黑点病征。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为真菌,是以菌丝体及子实体在病株上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孢器内生孢子作为初侵和再侵接种体,从孔口、表皮或伤口侵入致病。通常温暖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毁病残物,以减少菌源。
(2)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提高植株根系活力,增强抗病力。
(3)及早喷药,预防控病。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连续交替喷药防治。用叶叶青一包兑水150市斤或英纳一包兑水400市斤,连续喷雾2-3次,每隔7-10天一次。